在二手产品交易商场中,商家虚标产品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只损害了顾客的合法权益,也打乱了诚信运营的商场秩序。近来,某商家就因在二手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出售中虚标产品年份,被顾客告上法庭,并终究被判三倍补偿。
2024年8月,顾客张某在电商直播间看到某数码商行出售标示为“2013~2015年产”的二手苹果笔记本电脑,经与客服承认系“2014~2015年随机发货”后,以998元下单购买。张某收货后却发现电脑实为2011年产,经交涉未果遂诉至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及三倍补偿。商家辩称属“描绘过错”,虽赞同退货但坚称系“无心之失”,而非诈骗。
法院经审理以为,涉案产品链接展现以及顾客与客服的对话中,均清晰标示产品为“2013~2015年”“2014~2015款随机发”,而实践交给的系2011年产设备,二者存在4年差异。商家作为专业运营者,明知产品实在信息却作虚伪陈说,致使顾客堕入过错认知,具有片面成心,已构成《顾客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则的诈骗行为。据此判定商家交还货款998元并补偿2994元,诉讼费由商家承当。
承办法官杨创涛指出,二手产品交易中,运营者仍须实行法定奉告职责。本案中商家在产品页面、客服交流环节屡次清晰产品年份规模,但实践交给产品与许诺相差4年,这直接影响了顾客的购买决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胶葛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则(一)》第七条,契合商业运营特征的二手途径运营者,应承当与新品运营者平等职责,相同适用《顾客权益保护法》规则。商家不能以“无心之失”躲避职责,顾客遇相似状况可依法建议“退一赔三”。
法官提示,诚信运营是商场安身之本。运营者即使身处二手产品交易范畴,也有必要实在实行法定奉告职责,对产品信息的实在性担任。顾客在线上购物时,应当擦亮眼睛,尽可能地挑选证照完全、运营时刻比较久、诚信度好的商家,消费过程中,应仔细阅览产品页面显现的内容信息,避免掉入商家的“圈套”,如遭受相似胶葛,应及时固定产品页面、聊天记录、检测陈述等电子根据,优先经过途径投诉途径建议权力,必要时可申请根据保全避免商家篡改出售信息,依法保护本身合法权益。
1.《中华人民共和国顾客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运营者供给产品或许服务有诈骗行为的,应当依照顾客的要求添加补偿其遭到的丢失,添加补偿的金额为顾客购买产品的价款或许承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添加补偿的金额缺乏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2.《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成心奉告虚伪状况,或许负有奉告职责的人成心隐秘实在状况,致使当事人根据过错认识作出意思表明的,人民法院可以确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则的诈骗。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胶葛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则(一)》第七条:消费的人在二手产品网络交易途径购买产品受损,人民法院归纳出售者出售产品的性质、来历、数量、价格、频率、是否有其他出售运营途径、收入等状况,可以确定出售者系从事商业运营活动,顾客建议出售者根据顾客权益保护法承当运营者职责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