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哪些具体的司法需求?我们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自2022年7月镇江市第一家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挂牌进驻丹徒法院辛丰法庭后,这两个问题始终牵挂在当地法官和人大代表心头。
两年来,镇江市15家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实现全覆盖;237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涉法、涉诉矛盾纠纷调解322场次,接待群众来访430人次,收集群众意见71条;390名人大代表参与54场次“服务乡村振兴法庭行”活动……一间间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充分的发挥“代表履职、接受监督、汇聚民意、协同解纷”四位一体平台作用,“人大+法院”“代表+法官”模式有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真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司法实践。
日前,丹徒法院辛丰法庭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邀请8名人大代表走进法庭,旁听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庭审。庭后,承办法官召集人大代表们展开座谈,对整个庭审过程进行评议。来自当地企业的人大代表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就进一步化解该案纠纷与法官们进行深入探讨。
人民法庭专为人大代表设一间工作室,绝非“挂个牌子”那么简单。镇江中院统筹谋划集聚合力,邀请专业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大代表入驻工作室,拟定了代表与法官结对网络图、代表履职、工作室管理等规章制度。
“为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一头连着代表和群众、一头连着法官的平台作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意见,将人大代表入驻联络工作室履职列入人大代表活动计划,将履职情况纳入人大代表履职积分考核,让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动’起来,化身群众身边的‘调解员’‘服务员’‘宣传员’,切实扩大人大代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努力以参与度提升满意度。”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卜晓放说。
近日,在镇江经开区法院丁卯法庭,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在驻庭工作室接待群众。自去年5月工作室成立以来,魏巧定期在这里“坐班”,面对面沟通交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大代表与群众“零距离”交心,让老百姓打开心门说话。在每家法庭的醒目位置均设有人大代表联络信箱,张贴收集群众意见的二维码,开通电话热线和网络站点平台,方便当事人、代理人等线上线下联系代表,并由专职联络员负责记录梳理汇总群众的意见建议。设立选民接待日,每月固定时间组织并且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邀请群众参观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吸引更加多的群众在这里“沉浸式”参与到人大工作中来。
句容法院后白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当地农户对稻米品牌保护、地理标志申报等有着强烈需求。为此,镇江中院在全省法院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助推产业强市的报告》,提出将优质稻米品种、科学管理规范以及优质品牌向更多农户推广,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并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稻米产品附加值,带领广大农户共同富裕。
广大农户的心声,经由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的“传达”,变成了可“复制执行”的实质性乡村振兴行动。近年来,后白稻米、西冯草坪、鸭虾稻共养等“名优土特”农产业在司法助力下不断做大做强。
群众利益无小事,点点滴滴见初心。很多矛盾纠纷需要一个群众信服、有威望的人从中调解,而人大代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
镇江市以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为圆点,画出协同多元解纷同心圆,实现群众解纷“速度快、成本低、选择多”,取得双赢、多赢、共赢的司法效果。此外,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的“线上”优势,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参与全程调解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智能的调解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外出务工群众离家远、留守老人行动不便等实际困难,减少人民群众的诉累,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速度和力量。
“全市法院将从始至终坚持‘置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司法需求,积极地推进人民法庭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的深层次地融合,打通司法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共同书写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答卷。”镇江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刘亚军说。